close

1. 6L6_EL34 Single-End Amp

整體開發時程比原本預計的拉長了許多, 但終於邁進了最後一哩路, 全系列第 一批樣品終於完成.

目前同步推出三項產品

1. 6L6/EL34 Single-End Amp (6L6/EL34兼容單端擴大機)

2. 前管後晶中型系統 (真空管前級+晶體後級中型系統)

3. 4吋全音域低音反射式喇叭

全系列除晶體後級無可避免的使用PCB生產之外, "6L6/EL34單端擴大機""中系統真空管前級"皆採用蘭州街楊師傅手工繞製變壓器並以手工搭棚生產4吋全音域低音反射式喇叭更是委請家傳三代手藝超群的木工師傅手工打造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6L6/EL34單端擴大機的基本架構與設計理念, 之後會有專文介紹. (1W擴大機夠用嗎? 為何沒使用真空管整流?)

推動管型號請恕我先保留 (我準備了超過百支的備料,不怕日後無管可用)

功率管可使用6L6/6L6GC, 5881, EL34/6CA7. 其實也是可以使用大陸管6P3P, 但一支管子便宜一二百塊, 但品管品質較無保障(個人買過數次, 約10支測試, 誤差值不低), 聲音表現也真的稍差, 所以雖低價也可使用但不推薦. 測試期間也試過屏耗與輸出功率更高的KT66, 本機亦可支援, 但非最佳工作點, 也因為KT66售價較高, 個人不建議使用. (C/P值不若EL34這麼高).

6L6老管難尋且單價可能約在NT$3,000以上, 一般人可能難以下手, EL34/6CA7是常用管所以各大廠皆有新管持續量產, 如Mullard, Tung-Sol, JJ, EH. 6L6/6L6GC則有JJ, EH ... 另外國內露天網站所販售的5881, 單支售價約$4~500, 聲音表現與C/P相當不錯, 追求經濟實惠的同好可以試看看.

 

技術諸元與重要零件如下

1. 線路架構: 單端A類, 二級放大, 三極接法, 無大環路負迴授 (或稱為整機負迴授, Global Feedback)

(其實拉個負迴授只需要加4支電阻, 在調整放大倍數與降低失真都比較簡單, 但真的不接負迴授比較好聽, 我才這麼堅持)

2. 高壓電源: 二極體整流 + CLC濾波

3. 燈絲電源: 訊號管採用直流點燈+穩壓, 功率管採用交流點燈 

4. ALPS 27型藍殼音量VR

5. 交連電容 / 濾波電容 / 陰極電容: 使用發燒補品級電容 (Philips BC / EPCOS / Rifa / ERO ...)

6. 推動管(恕先保留型號) * 1, 6L6 (5881或EL34) * 2

7. 輸出功率: 1.5W~2.0W

8. 二組輸入, 8 / 4 二組輸出

9. 全機使用蘭州街楊師傅手工繞製變壓器 (電源變壓器/輸出變壓器/Choke皆為楊師傅所承製)

10. 全機手工搭棚, 合理的工作點設定與機內配線, 殘留雜訊極低, 哼聲與嘶聲低至幾乎不可聞.

11. 全鋁機箱, CNC精密開孔與陽極處理

12. 外觀尺寸(含腳墊與前後端子): 32cm(寬) * 30cm(深) * 14cm(高)

13. 淨重: 7Kg

2. Tube Pre-Amp + LM3886 Power Amp - 1

這是特意開發的中型系統, 採取前管後晶架構(真空管前級+晶體後級)

(上圖為2015年第一版機箱, 我對側邊散熱孔開的寬度與數量不是很滿意, 經微調後今年量產的為第三版, 最新圖請看最新實測文章:

Libertango 真管後晶中型系統 - 實測報告 http://greatsound168.pixnet.net/blog/post/316714944)

在預算有限的等級中, 真空管單端擴大機音質佳但卻無法輸出大功率, 採用PP(Push-Pull, 推挽)雖可獲得相當大的輸出功率, 但音質表現卻無法達到令我滿意的標準. 我不是說PP機無法獲得令人滿意的音質表現, 而是以二萬的預算, 真的蠻難兼顧音質表現與輸出功率的. 個人覺得可行的架構就是前管後晶(真空管前級+晶體後級), 讓音質表現與輸出功率在有限的預算下達到適當的平衡與最佳的C/P值.

在思考前管後晶這架構的機箱外型時, 考量須符合現代家庭的客廳與書房的小空間, 特意將機箱設計成如A4紙張的大小, 並可以上下疊放與左右橫擺, 並且橫擺寬度小於音響器材的標準尺寸44cm. 能輕易放進家中現有的音響櫃中.

其實把機箱做大一點, 做成標準尺寸二件式或許還可以號稱是旗艦機種, 還可以賣得高價點. 要做到A4尺寸還使用六支真空管並手工搭棚, 還硬塞入一顆Choke做CLC濾波, 真的是沒有一絲妥協.

為什麼使用到六支真空管呀, 因為採用真空管穩壓, 算是相當高檔的作法.

訊號管一樣先保留型號, 採用一級放大加陰極隨耦架構. 真空管穩壓由EL84+12AX7+OB2所組成. 其實前級架構與線路從最簡單的的二管到十管, 都有人做. 茲簡略說明如下

1. 二管: 二極體整流, 一級放大+陰極隨耦 (二支訊號管)

2. 三管: 真空管整流, 一級放大+陰極隨耦 (一支整流管+二支訊號管)

3. 四管: 真空管整流, 二級放大+陰極隨耦 (類似Marantz 7C 或 Jaids JP200線路) (一支整流管+三支訊號管) => 放大倍率太大, 需加負迴授

4. 五管: 真空管整流, 二級放大+Buffer級 (類似"和田茂氏"線路) (一支整流管+四支訊號管) => 放大倍率太大, 需加負迴授

5. 六管: 如項目2的三管架構加上三支真空管穩壓. 

......

IMG_2129-New  

如果硬要做, 一台前級可以用到十支真空管, 採用Jadis JP200線路(單管雙極並連, 所以訊號管需要六支), 加整流管一支, 與穩壓管三支, 共十支真空管. 不瞞您說, 從二管到十管我都做過, 呵呵. (上圖是之前完成的試聽機排排照, 三管/五管/六管)

3. Tube Pre-Amp + LM3886 Power Amp - 2

但一如做單端機時的理念, 能不用負迴授, 我就不用. 二級放大放大率動輒上百倍, 不使用負迴授是無法解決的. 所以我採用一級放大. 而採用一級放大+陰極隨耦的最大問題是"訊號反相" (是反相Out of Phase, 不是反向啦). 既然我注意到這問題, 當然一定會有解法. 請容後說明.

試了這麼多架構與線路, 最後採取的架構是採用一級放大+陰極隨耦+真空管穩壓, 共使用六支真空管.

穩壓管這邊還是有其他變形. 也可以只使用一支真空管, 即6BM8(三極+五極複合管)+Zener Diode(取代OB2). 很好玩吧, 呵呵. 最後還是定稿採用常用管EL84+12AX7與OB2(使用Zener Diode真的有點太不稱頭了)

 

真空管前級技術諸元與重要零件如下

1. 線路架構: 一級放大+陰極隨耦, 無負迴授

2. 高壓電源: 真空管整流 + CLC濾波 + 真空管穩壓

3. 燈絲電源: 訊號管採用直流點燈+穩壓 

4. ALPS 27型藍殼音量VR

5. 交連電容 / 濾波電容 / 陰極電容: 使用發燒補品級電容 (Philips BC / EPCOS / Rifa / ERO ...)

6. 訊號管(恕先保留型號) * 2, 6Z31 * 1, EL84 * 1, 12AX7 * 1, & OB2 * 1

7. 放大倍率: 約4~5倍 (留待其他專文說明)

8. 二組輸入, 一組輸出

9. 使用蘭州街楊師傅手工繞製電源變壓器

10. 全機手工搭棚, 合理的工作點設定與機內配線, 殘留雜訊極低

11. 全鋁機箱, CNC精密開孔與陽極處理

12. 外觀尺寸(含腳墊與前後端子): 20cm(寬) * 34cm(深) * 14cm(高)

13. 淨重: 4.1Kg

 

9. Power Amp - Inside

這是第一批後級PCB與機箱試做. PCB已做full funtions與最高功率測試, 確定OK, 但為求完美(解決二條跳線), 將進行小改版. 第一次的後級機箱散熱孔似乎也開得太多了, 不甚美觀, 所以連後級機箱也進行小改版. 但可利用第一批PCB生產試聽機提供試聽服務.

(上圖一樣是第一版的PCB, 須有二條跳線與縮短訊號路徑, 以降低殘留雜訊問. 後級放大訊號約30倍, 零件擺放位置與layout需特別處理, 不然不當雜訊會被放大, 造成惱人雜音. 今年一樣經過改版, 殘留雜訊也已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 input open時, 殘留雜訊約1mV上下, 耳朵接近喇叭也接近"幾不可聞"的程度) (input open的測試條件, 比起input short嚴苛多了, 請注意測試條件唷. )

特製150VA以上環型變壓器 (您期望小小一顆50VA變壓器可以達到LM3886的最高輸出功率68W? 還要二聲道呢. 呵呵, 不要被絢麗而不負責任的行銷文唬弄了而不自知), All-in-One PCB設計內含DC直流偵測延時開關線路, 保護您寶貴的喇叭.

目前後級實測結果如下

1. 輸出功率: 35W @ 8 load,  失真 < 0.1% (訊號直入後級)

2. 輸出功率: 60W @ 4 load,  失真 < 0.1% (訊號直入後級)

我習慣保守一點, 所以以上數據比實測報告還低一點, 詳情請參考實測報告 http://greatsound168.pixnet.net/blog/post/316714944

測試結果符合設計預期, 也相當優異.

4. 6L6_EL34 SE Amp + Mid-Size Audio System

6L6/EL34單端擴大機與前管後晶中型系統合影. 6L6/EL34面寬只有32cm, 比起標準尺寸44cm寬已可算mini size. 中型系統單機面寬更只有20cm, 整機接近A4 size, 二台橫擺也只有40cm, 相當便於擺放, mini size的設計擺在客廳與書房都不會有笨重的感覺.

(目前前管後晶中型系統的前面板稍嫌太過"簡樸", 已進行改版小修雕琢一下, 下一版應該會更漂亮, 呵呵)

5. BT4_main

這次與音響同好, 痞客邦部落格"原箱的共鳴"格主, Valley Wu, 合作生產了4吋全音域低音反射式喇叭, 設計理念請參考

http://valleywu.pixnet.net/blog/post/309444159  

7. BT4_logo

真的是手工精品! 精湛的手藝與超越同級產品的用料, 只為了最佳的聲音表現和可與之相印襯的質感

單體採用TB (TangBand)4吋全音域單體的二當家, W4-2142. TB引以為傲的竹纖維紙振膜, 麥克風罩相位錐, 菱格紋懸邊.

背面端子板捨棄低價的塑框端子座, 使用6061鋁材, 經CNC精密切割開孔, 金屬表面處理再經陽極處理, 最後的Logo與序號皆以雷射雕刻完成. (Logo與圖檔皆已申請商標)

喇叭端子更是不手軟的選擇了外銷廠商PureSonic之產品, 由整顆銅柱切削而成的螺旋迫緊式鍍金端子. 與費盡心思設計處理的端子板相得益彰, 成品質感極佳! 

看不見的內部配線更是用上錄音室等級的Mogami 3103線材.   

 10. BT4_wood

喇叭本體以精選俄羅斯進口13層樺木多層板製作, 配對打造, 表面色澤豐富細膩, 不是溢膠後再以貼皮處理唷!

更精緻的工藝來自家傳三代手藝超群的木工師傅, 超越CNC精密切割的工法與手藝. X,Y,Z三軸皆以45度角切割黏合. 不崩角不溢膠, 真的是手工精品!! 

(據我所了解, X,Y二軸45度角切割黏合, 一般木工師傅與CNC都可以做, 但要做到X,Y,Z三軸皆以45度角切割黏合, 精密度的要求甚高, 可能因崩角造成的耗損更讓師傅不願接單製作. 一般做法頂多做到X,Y二軸做45度角切割黏合, 頂板與底板皆為平面黏合)

6. BT4_buttom

看不見的底部也絕不偷工減料, 多層樺木夾板以同心圓漸層車出的低音反射孔十分美觀, 就算是開在前面版也是漂亮的可以當賣點. 在底部您也可以欣賞到45度角切割黏合的緊密度與精準度.

8. BT4_back

第一批只做十對, 真的是太漂亮了, 還沒上架就已被親朋好友訂購了五對, 實際上可上架販售的應該剩不到幾對了, 呵呵.

5. BT4_main

對了, 再看一次正面, 出貨時附網罩一對. 正面沒有埋孔給網罩插銷, 那網罩怎麼固定呀!! 呵呵, 請當成頭腦運動想一下吧, 雖然不是獨創, 但從設計理念到能實際執行, 還真的有點難度.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真空管的雋永美聲 的頭像
    真空管的雋永美聲

    不務正業的Marketing

    真空管的雋永美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