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管前級+晶體後級中型系統音響組合
真空管前級技術諸元與重要零件如下
1. 線路架構: 一級放大+陰極隨耦, 無負迴授
2. 高壓電源: 真空管整流 + CLC濾波 + 真空管穩壓
3. 燈絲電源: 訊號管採用直流點燈+穩壓
4. ALPS 27型藍殼音量VR
5. 交連電容 / 濾波電容 / 陰極電容: 使用發燒補品級電容 (M-Cap / ERO / Philips BC / EPCOS / Rifa ...)
6. 訊號管(恕先保留型號)*2, 整流管: 6Z31(6X4)*1, 穩壓管: EL84*1, 12AX7*1, & OB2*1
7. 放大倍率: 約4~5倍 (放大10倍真的太大, 使用上不甚便利, 故降低放大率至4~5倍, 留待其他專文說明)
8. 二組輸入, 一組輸出
9. 使用蘭州街楊師傅手工繞製電源變壓器
10. 全機手工搭棚, 合理的工作點設定與機內配線, 殘留雜訊極低
11. 全鋁機箱, CNC精密開孔與陽極處理
12. 外觀尺寸(含腳墊與前後端子): 20cm(寬) * 34cm(深) * 14cm(高)
13. 淨重: 4.1Kg
第二批機箱開孔修改側面散熱孔, 試作五套, 承親朋好友捧場, 還未上網銷售前已銷售一空, 忙了二三個星期, 終於在過年前交貨完畢.
過年後將下單訂做第三批, 正式上架販售.
以下是實測波形, 供您參考
1KHz Sine wave
1KHz Square wave
10KHz Square wave
20KHz Square wave
8歐姆負載, 實測輸出17.57Vrms, 相當於38.6W.
最高輸出功率出現在4歐姆負載時, 實測輸出15.71Vrms, 相當於61.7W, 已相當接近datasheet所列之最高輸出功率68W. 失真更在0.5%左右. (此為前後級最高功率輸出時的失真值. 當訊號直入後級時, 失真<0.1%)
我相信以輸出功率, 20KHz方波等實測波形, 與花費時間最多的細微調音, 最終的技術數據與聲音表現真的是讓我個人感到欣慰.
如之前所強調的產品定位, 售價二萬塊以下的真空管單端機, 受限於功率管的輸出功率與變壓器成本過高的影響. 很難做出高音質又高輸出功率的擴大機. 思索了許久覺得只有前管後晶(真空管前級+晶體後級)可以符合同時具有真空管美聲與大功率輸出的要求. 60W @ 4Ω 的功率輸出, 對於絕大多數的書架喇叭或中型落地喇叭, 幾乎沒有推不動的問題. 更不用提真空管前級使用真空管穩壓, 這是相當高級的做法, 在中型系統中少見, 更不用說採用手工搭棚 (一台組裝時間超過八小時).
應是目前是市面上僅見, 結合傳統真空管技術(真空管穩壓前級, 手工搭棚)與現代電子技術(35W @8歐姆之後級, 延時輸出+直流偵測保護)的高階中型音響系統!!
目前試作豔紅色面板+黑色機身二套, 感覺時尚新潮. 正式推出時, 可提供銀色面板與豔紅色面板二種選擇.
這是上下疊放的側面圖, 第二次機箱修改了側面散熱孔寬度與數量, 使視覺比例較為.
這是左右橫擺. 機箱設計之初, 即考慮現代家庭聆聽空間的限制, 傳統44cm寬的機箱太過龐大, 故特地設計成中型系統, 可上下疊放, 也可以左右橫擺. 提供使用與擺放上的便利.
二台橫擺的寬度大約42cm, 比傳統機箱寬度還小, 可以直接擺進現有電視櫃或音響櫃中, 不會因尺寸問題而有擺設上的尷尬.
60W後級擴大機側視圖
以下是幾位用家聆聽空間的實照圖
用家A
標準聆聽空間
承蒙同時收藏6L6/EL34單端擴大機與前管後晶中型系統
用家B
氣質優雅的會議室空間
承蒙同時收藏前管後晶中型系統與4吋全音域喇叭